湖北日报讯(通讯员周乾、王璞)12月23日,湖北大学不结盟运动研究学术论坛第8期在华中师范大学举行,论坛主题为“全球南方视野下的不结盟运动研究”。来自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湖北大学、湖北师范大学、黄冈师范学院等高校的专家、学者及硕博士研究生近30人与会。
据悉,本次研讨会也是湖北省世界史学会第十六届会员大会暨“文明互鉴”视野下的世界史研究与教学研讨会的分论坛,由湖北省世界史学会和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联合举办,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和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不结盟运动文献资料的整理、翻译与研究(1961-2021)”课题组合作承办。
论坛开幕式上,湖北省世界史学会会长、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邢来顺教授致辞说,还有不到一个月,也就是2024年1月19日至20日,第十九次不结盟运动首脑会议将在非洲东部的乌干达召开。不结盟运动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国际组织,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非洲是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值此之际,以“全球南方”视角研究不结盟运动,研究中国与不结盟运动关系,研究中国与非洲国家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高志平教授担任首席专家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不结盟运动文献资料的整理、翻译与研究(1961-2021)”,聚焦由中小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不结盟运动,有助于推动学界对发展中国家及其国际组织的研究,并契合区域国别研究的现实需要。近年来,高志平教授举办不结盟运动研究学术论坛在国内也属首创。该论坛至今已举办了7期,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论坛的主旨演讲与研讨由邢来顺教授主持。高志平教授作“不结盟运动的‘全球南方’角色及其中国价值——第十九次不结盟运动首脑会议召开前夕的思考”的主旨发言。他认为,不结盟运动是南南合作的重要机制、南南团结互助的典范,是发展中国家联合自强的一面旗帜。不结盟运动的国家几乎遍布全球,内部事务涉及全球,也参与全球治理,成为国际事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对于我国来说,不结盟运动是我国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天然伙伴,不结盟运动国家身份是彰显我国发展中国家地位的鲜明体现,同时,不结盟运动也是我国开展全方位外交工作的重要舞台。随着乌干达第十九次不结盟运动首脑会议的召开,未来三年非洲将会是不结盟运动活动最为活跃的舞台,课题组将组织力量集中研究非洲与不结盟运动的关系问题,推动不结盟运动研究的深入发展。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曾晓祥副教授作了“东盟国家在不结盟运动中的路线分歧”的演讲。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刘馗副教授以“从中立主义到不结盟思想:不结盟运动思想基础的建构”为题作了发言。
在学术研讨环节,黄冈师范学院张威教授认为,如何阐释不结盟运动,给它一个比较清晰的定义,这是一个基础性的工作,很有必要去做。不结盟国家非常庞杂,并非铁板一块,界定不结盟运动实际上有弹性与韧性之分。所谓弹性是指,不结盟运动实际上是一个容器,是一个旗号,其实际行为表现有偏差。比如:准结盟、议题联盟等,这些概念与不结盟是有交集的。还比如,现今国家之间的战略关系很多是在不结盟国家之间建立的,这包括中国与不结盟国家间建立的伙伴关系。不结盟概念的延展性很大,它与准结盟、议题联盟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等问题都需要进行界定。所谓韧性就是,既可以推得出去,又可以拉得回来。这就是刘馗老师讲到的,不结盟与中立之间的关系,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应该是辩证统一的。此外,包括华东师范大学梁志教授新近发表在《历史研究》上的文章,就让人深受启发,但这里面还是有比较大的空间值得进一步研究。另外,相较于77国集团而言,不结盟运动的独特性和独有价值在哪里?以及不结盟运动与上合组织关联性等问题,均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研究。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梁军教授提出了不结盟运动的本质到底是什么的问题,他认为只有回答了这个问题才能接近规范性研究。湖北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熊兴副研究员认为,历史研究很重要,同时也要发挥历史研究的独特优势,即需要关照现实。“全球南方”并非一个新概念,之所以目前很热门,主要还是与大国竞争,尤其是与中美战略竞争有关。湖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徐煜教授认为,不结盟运动坚持倡导多边主义理念,探索基于多边主义机制的国际治理实践,论坛的各位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推进了国内不结盟运动研究的进程。
原文链接:https://news.hubeidaily.net/hbrbsharenew/news_detail/5/2114158/0/0?tencentShare=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