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1日,由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高志平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不结盟运动文献资料的整理、翻译与研究(1961-2021)”在校举行开题报告会。
开题报告会评议专家组由武汉大学胡德坤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沈志华教授、吉林大学刘德斌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徐再荣研究员和袁正清研究员、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助理吴洪英硏究员组成,胡德坤教授任组长。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武汉大学、吉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海南师范大学等单位知名专家学者,课题组首席专家高志平教授、课题组成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徐世澄研究员、华中师范大学黄正柏教授、吉林大学徐萍教授、陕西师范大学何志龙教授等出席开题报告会。湖北大学校长谢红星出席报告会并致辞。会议由副校长王世敏主持。学校办公室、党委宣传部、科发院、研究生院、历史文化学院等单位相关负责人和师生代表参加开题报告会及相关学术活动。
谢红星代表学校向各位专家表示欢迎和感谢,并简要介绍了湖北大学世界史学科的发展状况。谢红星表示,湖北大学人文社科基础深厚,研究特色鲜明,研究成果丰硕,具有较好的社会声誉。近年来,学校坚持守正创新,着力提升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研究水平,推进学术创新,鼓励广大教师面向基础研究需要和国家重大需求,积极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和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截至目前,以高志平教授为代表的我校学者已成功申报6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和2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高志平教授担任首席专家的“不结盟运动文献资料的整理、翻译与研究”项目,聚焦由中小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不结盟运动,有助于推动学界对于发展中国家及其国际组织的研究,有助于更加全面、深入地认识战后以来国际关系的发展演进,总结特点、规律,并为国家外交战略提供决策参考。湖北大学将为该课题项目研究工作的开展提供保障和全力支持,期盼项目研究取得高质量成果。
项目首席专家高志平教授从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总体问题、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预期目标、重点与难点问题、创新与突破之处、具体研究计划和工作等方面做了较为详细的汇报。高志平表示,本项目研究的主题是国内学界关注较少的发展中国家国际组织——不结盟运动,研究的目的是在学界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不结盟运动自1961年成立以来近60年形成的文献资料进行系统性的搜集、整理与翻译,发掘不结盟运动研究的第一手资料;对不结盟运动60年的发展历程进行整体性考察,侧重探讨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发展和演变历程,阐明不结盟运动在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等领域的政策主张与实践活动,研究不结盟运动在提高发展中国家在全球事务中的作用和影响方面所做的努力,在此基础上揭示不结盟运动独有的性质和特点,论述不结盟运动在当代国际关系中的角色与地位;研究中国与不结盟运动关系发展的历程,探索中国对不结盟运动的认知与态度,从不结盟运动的视角研究中国和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与中国的周边发展中国家)的关系,为增强中国与不结盟运动的关系以及加深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合作提出政策建议。其最终成果是七卷《不结盟运动文件集》和《不结盟运动发展史》《中国与不结盟运动关系史》两部专著,约430万字。子课题负责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徐世澄、湖北大学程晶副教授、吉林大学徐萍教授就各自的前期工作、研究计划、学术目标等做了补充和说明。
评议专家组充分肯定了课题研究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总体框架、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课题组的研究基础及已开展的研究工作,并就如何进一步完善和深化课题研究提出了如下宝贵建议:在项目研究中要重视各国重要学者研究成果的引介工作;要进一步加强对西方发达国家、苏联东欧国家对不结盟运动的态度的研究;建议对资料编撰体例的统一,并对会议之外主要国家的其他相关资料等给予应有的重视;建议将项目最终成果《不结盟运动史》和《中国与不结盟运动关系史》分别调整为《不结盟运动编年史》和《中国与不结盟运动关系编年史》;鉴于该项目意义重大,任务繁多,建议国家社科规划办在该项目取得一定阶段性成果后,给予其分期滚动资助,以确保该项目能高质量地完成,从而扩大不结盟运动研究的影响。
项目首席专家高志平教授代表项目组全体成员向评议专家致以衷心感谢,并表示将认真领会和汲取专家们的宝贵建议,进一步完善项目研究计划和方案,力争高质量完成预期研究目标,同时也希望各位专家学者在项目研究过程中继续给予支持和帮助。